近年来,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简称慢阻肺)的患病形势日益严峻。据统计,全国慢阻肺患者数量已接近1亿人,且患病率仍在持续攀升。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呼吸道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巨大威胁,也凸显了医疗资源与疾病管理面临的挑战。
慢阻肺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,主要表现为气流受限,症状包括咳嗽、咳痰、呼吸困难等。长期吸烟、空气污染、职业粉尘暴露等是其主要危险因素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环境污染问题持续,慢阻肺的患病率预计将进一步上升。
在这一背景下,ST模式呼吸机(辅助/控制模式)逐渐成为慢阻肺治疗的重要手段。ST模式呼吸机能够在患者自主呼吸减弱或暂停时自动提供呼吸支持,确保足够的通气量,特别适合合并睡眠呼吸暂停或呼吸肌疲劳的慢阻肺患者。其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功能可有效降低患者呼吸功,改善气体交换,提高生活质量。
临床研究表明,合理使用ST模式呼吸机可显著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次数,降低住院率,并延缓疾病进展。目前许多患者对呼吸机治疗的认知不足,且设备费用和医保覆盖范围仍是普及的障碍。
为应对慢阻肺高患病率的挑战,除推广ST模式呼吸机等先进治疗手段外,还需加强公众健康教育,倡导戒烟和减少空气污染暴露,完善基层呼吸慢病管理体系建设。只有通过预防、诊断、治疗和康复的综合策略,才能有效遏制慢阻肺的蔓延,守护国民呼吸健康。